疾病資訊

鼻竇炎是一個很常見的疾病,可簡單地區分為急性及慢性鼻竇炎。急性鼻竇炎很多時都是上呼吸道感染(即是傷風)後伴隨細菌感染而引起,藥物治療對大部分的病人都十分有效。可是在罕見的情況下,急性鼻竇炎可以引發嚴的併發症例如:失明,複視,腦膜炎,骨髓炎甚致死亡。所以當病人懷疑患上鼻竇炎,無論慢性還是急性,都應及早求醫進行藥物/手術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成人一般有四對鼻竇。根據鼻竇發育先後次序分別是上頜竇,篩竇,蝶竇及前額竇。鼻竇炎的症狀則視乎是那個鼻竇出問題。一般症狀為流鼻膿,鼻有臭味,併有頭痛或面痛等。可是並非所有病人均有這些典型的症狀。有些只有頭痛,有些卻是出現眼睛及腦的併發症後才發現有鼻竇炎,及時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是解決慢性/急性鼻竇炎的最好辦法。

通常鼻竇炎都是有些誘因配合病人本身結構或功能上的問題而引發。耳鼻喉醫生會透過詢問病史配合鼻內窺鏡及影像檢查(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去確診鼻竇炎以及找出誘因。常見的誘因包括:

1.上呼吸道感染

2.牙齒問題(蛀牙,齒科手術等等)。

3.游泳

4.鼻竇創傷

先天性鼻腔結構問題造成鼻竇出口狹窄常見為鼻中隔偏側,泡狀鼻甲(concha bullosa)等等)。極少數的病人是因為鼻竇癌,免疫功能不全或黏膜纖毛功能不全(Mucociliary dysfunction)等而引起鼻竇炎。

正如前文提及,藥物治療(包括抗生素,類固醇鼻噴劑)及洗鼻對大部分的急性鼻竇炎十分有效。可是當病人出現併發症或對藥物治療對慢性/急性鼻竇炎無效的時候就需要用進行鼻竇炎手術方法治療。傳統的手術方法視乎鼻竇炎的位置而開刀。以上頜竇為例,傳統上醫生需要在上顎犬齒的上方通過開刀手術進入鼻竇清除病灶。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十多年來大部分鼻竇炎手術只需要透過內窺鏡的方法已能完成。鼻內窺鏡手術的好處是可以盡量保留鼻竇健康的黏膜以及鼻竇原本的結構,使鼻竇自行清潔的功能得以保存。而近年更有導航系統技術(navigation)增加鼻內窺鏡手術的安全性以及幫助醫生更徹底清除病灶。最新手術方法為鼻竇球囊擴張術(Balloon sinuplasty)。它是應用心導管手術(即通波仔)概念而發展出來的技術。鼻竇球囊擴張術透過使用幼細的可擴張的球囊導管疏通堵塞的鼻竇通道,理論上它可以更大地保留鼻竇的黏膜。不過由於技術較新,現在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知道它的長期成效以及在急性鼻竇炎中的應用。

返回